龙华新区全力打造民生精品工程

1029005114100

龙华新区建管中心工作人员每天都可通过大屏幕、电脑、手机等终端,实时监控各在建工地情况,确保工程质量、速度和安全生产。

核心提示

■深圳特区报记者王敏实习生张少群通讯员李艳蕾文/图

龙华新区是传统的原关外地区,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与群众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龙华新区积极回应群众诉求,从群众最关心的住房、教育、交通出行等民生问题入手,按照“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九年新跨越”三步走的策略,大力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短板,努力让“两区一城”早日变成现实图景。

据了解,仅负责政府项目建设的龙华新区建设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建设的项目就有81项,投资额97亿元,整个新区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建设景象。值得一提的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龙华新区以改革破题,通过审批加速,做细前期等创新的工作思路,使项目建设全面提速;龙华新区以国际化为标杆,通过高标准规划、高水平管理,建立覆盖整个项目的全链条式管理体系,积极打造民生精品工程。

硬件设施的不断改善,进一步提升了辖区居民的幸福指数,一座现代化、国际化的新城区正在深圳中轴崛起。

民生优先掀起“两区一城”建设热潮

致远路与玉龙路交会处,玉龙九年一贯制学校正紧张地进行着工程的收尾工作,9月份,这所新学校将正式开学;大浪德政路工地,几台大型机器正在铺设路基、平整路面,德政路预计8月底全线贯通……

走在龙华新区,处处可以看到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大开发、大建设让龙华新区正以旧貌换新颜。

龙华新区是深圳最年轻的功能区,深圳市委、市政府对其寄予厚望,赋予其“两区一城”即“加快转型升级典范区、特区一体化示范区和现代化国际化中轴新城”的战略定位。而龙华新区是传统的原关外地区,基础设施等“硬件”不足,历史欠账多,与深圳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辖区居民的期望有较大差距,群众迫切希望新区通过一批重大项目的推进,实现城市形象的大变样、大提升。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龙华新区紧紧围绕民生热点,按照“保基本、可持续、补短板、兜住底、强基础、增活力”的思路,快马加鞭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短板。

从去年11月至今,龙华新区举行了5批共108个项目集中开工,涉及资金242亿元。龙华新区还将2014年定为“城市建设年”,全年安排71亿元财政资金用于公共服务和民生支出,明确办好106件民生实事,学校、道路、保障性住房、文化服务设施、生态环境治理等民生项目集中上马。

坚持问题导向,强力推进了一批搁置多年的重大民生项目。如立项多年但因建设主体多元等原因迟迟不能开工的德政路工程,已由龙华新区先行垫资建设,预计8月底可全线贯通,制约大浪时尚产业园企业发展的交通瓶颈将一举打通;全国最大、最专业的观澜版画艺术博物馆建设提速,已于今年文博会期间亮相,目前正在进行布展装修,预计10月份全面完成。大浪时尚创意城公共服务平台也正加紧建设,力保明年底前完工。

坚持突出重点,大力推进一批民生实事项目。文澜苑、祥澜苑、民兴苑三个保障性住房项目正在进行内部装修,预计年底交付使用;玉龙九年一贯制学校工程,已完成主体工程,今年9月投入使用;观澜文化体育公园正在开展方案设计工作,预计年底开工建设。观澜河“一河两岸”景观提升工程a、b启动段和观澜河清淤工程已完工,c、d启动段已经动工,计划今年完工,目前两岸景观初步呈现,其中a、b启动段荣获深圳市“2013年度治污保洁工程领导小组优秀项目”奖项。

坚持“补短板”,积极推进一批基础性的公共服务民生项目。轨道4号线北延段前期工作已委托港铁公司代建,正式启动前期研究工作;现代有轨电车示范线工程已完成施工监理招标,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共推进80余条交通微循环次支干路建设。

一位龙华新区的“老城建”感慨道,“龙华新区近两年来开工的重大城市建设项目,超过了这个片区过去几年的总和。”

一项项硬件设施的建设,使龙华新区面貌焕然一新,也为龙华新区迈进现代化、国际化城区奠定了基础。

全面提速以改革思路破解发展难题

“上学难”、“就医难”、“休闲难”……群众对民生项目的需求强烈而紧迫,如何让群众尽快享受到民生福祉?秉承特区改革的精神和理念,龙华新区紧紧依靠改革,通过改革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工程建设全面提速提效。

深化“政府投资零时限审批”制度改革。按照“建审分离、分级管理、缩短链条、并联审批”的总体思路,凡不影响开工的审批程序一律后置,把可研、概算、环评等14项审批从前置变为施工过程中同步进行。目前,新区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时限已由300多个工作日压缩至100个工作日以内,受益于这项改革,去年以来,一大批民生项目顺利开工。

龙华新区建管中心还积极创新建设前期工作管理模式。前期工作涉及诸多环节,按常规办理,至少需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龙华新区抓住前期工作的关键环节,即项目立项、勘察设计、概预算、招标等关键环节,建立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确保各关键环节之间无缝衔接,使项目前期工作周期大幅缩减。

探索多元化招投标模式,高标准、高质量引进一批优质的服务单位,使建设工程提质提效。如新区现代有轨电车示范工程创新性地采用bot模式,引入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针对部分投资规模较小的施工项目,探索实行批量招标,使小型项目迅速上马,如深圳北站市政道路约有45条,每条路投资额从几百万元到几千万元不等,除打包一起招一到两个监理单位外,同时将未立项的第二、三批18条路打包申请立项。

实行在建工程实时监控制度。为达到“减负、增效、加强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目的,龙华新区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监管方式和管理机制。项目负责单位可通过大屏幕、电脑、手机终端等设备,随时随地多角度、全方位地观测在建重大项目实时动态,及时处理相关问题。

打造精品

积极建设国际化城区

“要牢固树立国际化、高标准的大原则大方向,从而适应未来国际化城市发展需要”、“只为未来建精品,不为历史留遗憾。”龙华新区党工委书记姜建军对龙华新区的城市基础建设提出了要求。作为龙华新区的建设单位,龙华新区建管中心以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逐步建立起覆盖整个项目的全链条式管理体系,确保项目建设速度与质量双丰收。

按照“国际化”标杆,龙华新区做细做实前期工作。严格要求设计单位对项目进行科学勘察、深入研究、全面论证,尤其在项目设计上下功夫,并请项目使用单位提前介入,对设计方案认真比选,力求精益求精。龙华新区成立仅两年多时间,工程建设已获得“省优质工程奖”“市优质结构工程奖”等荣誉。

积极寻找高水平的合作“伙伴”,保证工程高起点规划建设。龙华新区积极引进“外脑”,建立房建、园林、轨道交通等诸多专业领域管理专家库,多方听取专家意见。针对现有招投标体制下“质量不高、择优不畅”的问题,探索建立战略合作商库,实现优质优入、优质优价。

强化对承包商的评价和量化考核,确保工程质量。制定对承包商的管理办法,加强对承包商的履约评价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不仅与合同结算价挂钩,而且折算成诚信分计入企业诚信档案系统,在今后的工程招标中,作为定标的参考因素。

积极探索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如观澜河“一河两岸”景观提升工程,采用烧结砖铺装,深圳北站的绿景路、民繁路采用具有噪音低、行车安全等优点的透水沥青路面。

大力推行样板制度,在一些重大项目工程施工前实行“样板引路”,样板施工结束后须经监理、业主及设计方确认后方可进行大规模施工。

试行重大项目公示制,在项目设施和建设阶段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和建议,凸显工程建设的人性化,提升项目建设质量。

此外,龙华新区建管中心还全面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试行质量管理小组管理模式;规范项目管理后评价机制等等,在精细管理上进行积极探索。

“我们计划通过一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建立起覆盖整个项目的全链条式管理体系,推动新区建设项目再上台阶,为新区多建精品,为高水平建设‘两区一城’做出贡献。”龙华新区建管中心主要负责人表示。

2014-08-01 来源: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