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深圳1月28日电(史维)刚刚过去的2014年,深圳龙华新区实现了成立三年“大变样”的跨越式发展。新年伊始,该新区又以对“改革创新年”和“城市建设年”的述职评议会,作为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城市建设的起点。
“改革创新和城市建设是永远的抓手。”龙华新区党工委书记姜建军表示,2015年,龙华新区将贯彻落实“四个全面”,着眼于高水平建设“两区一城”(即“加快转型升级典范区、特区一体化示范区和现代化国际化中轴新城”)的历史使命,以建设一个更加现代化的中心区为目标,努力推动跨越赶超、中轴崛起。
“零时限”审批促政府职能加快转变
在述职评议会上,由龙华新区发展和财政局牵头的“深化政府投资项目审批‘零时限’改革” 以显著成果拔得头筹。
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首要任务。2014年9月25日,龙华新区确定深化政府投资项目审批“零时限”改革,大型项目审批时限从300多个缩短到100个工作日,200万以下工程当日抽签即可施工。
“零时限”审批改革自试行以来,审批效率大幅度提高。民顺学校提早竣工并已投入使用,提前一年受理新生入学申请;德政路龙大高速立交桥及德政路东延段工程从立项到全线通车仅用时一年,相较原有模式至少提前两年完成,一批“出行难、看病难、上学难”等新区群众热切关注、需重点解决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缓解。
龙华新区发展和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零时限”改革合理兼顾政府投资项目推进速度和建设质量,使发展成果和民生项目又好又快地惠及群众,激发社会投资活力,为新区改革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政务环境。截至2014年10月,龙华新区共吸引社会投资1102.9亿元,同比增长17.2%。
国际城区建设日渐成深圳新“名片”
随着深圳城区不断拓展,龙华新区成立以来,经济社会日益发展,交通设施日臻完善,商业商圈加速形成,正在逐渐成为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的新“名片”。在评议会上,龙华新区“探索开放型国际城区建设新路径”受到好评。
据了解,龙华新区以国际化环境建设推动新区城市建设的国际化,发挥新区国际元素集聚优势,以“一线一站一社区”为标本,推进城市建设的国际化。
“一线”即地铁4号线,是深圳唯一一条由港铁公司运营的国际化地铁线路,国际人士从香港乘坐高铁到深圳北站改乘4号线,30分钟即可到达深圳各大中心,是流动的国际风景线。“一站”即深圳北站,凭借高铁、地铁、口岸三重叠加优势,每年客流量达5000万人次以上,是深圳的“国际会客厅”。“一社区”即观澜湖国际社区,依托观澜湖新城、观澜版画基地、长安标致雪铁龙等国际元素,打造成为媲美蛇口的又一个国际化社区。
此外,在国际化人才引进方面,龙华新区成立三年多来,共引进“诺贝尔奖”专家1名、外籍院士2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8名、广东省“珠江计划”人才4名、广东省创新团队2个、深圳市“孔雀计划”人才20名,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120名,新认定60名龙华新区高层次人才,开创了引进高端人才团队新局面。
“社会融合龙华模式”增强家园意识
促进社会融合,对地处原关外、社区发展不成熟、农村与城市两种体制并存,外来居民和本地居民严重倒挂的龙华新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龙华新区人口结构复杂,原居民、都市白领、外来劳务工等各类人口聚集,各种矛盾也较集中,社会融合成为龙华新区社会建设面临的难题之一。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社会融合新模式”的积极探索便是该区在社会建设方面推出的一项重要改革。
龙华新区社工委介绍,该委牵头各办事处研究制订了《探索促进社会融合龙华模式工作方案》,各项目成效明显。如大浪青工活力“第三个8小时”项目,针对辖区40万青工群体占总人口的80%这一现状,探索了一条外来青工融合的成功新路;民治西头新村外来业主自治项目,探索“城中村”外来业主之间的融合,昔日的“问题村”蝶变成了今日的模范村;龙华清湖“乐业社区”项目,通过新建富士康职工俱乐部和1500多平方米的新社区服务中心,并借助“织网工程”,积极探索富士康等大型企业员工与社区的融合。
“项目没有采取传统的党委、政府包办的做法,而是很好地采用了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理念,明显提升了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激发了社会活力,广大外来人员的家园意识明显增强。”龙华新区社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