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试验田,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深圳速度”,但如今,深圳正面临“四个难以为继”紧约束,转型发展、科学发展迫在眉睫。深圳市委书记王荣指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深圳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的使命要求,是创造“深圳质量”的关键所在。
诞生于2011年12月30日的龙华新区,堪称深圳当下的发展缩影。作为深圳市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服装产业集聚基地,龙华新区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城市二元结构突出、社会建设相对滞后等诸多课题待解。
“转型升级典范区”,深圳市决策层赋予龙华新区这一重大使命,寄望通过体制创新,发挥龙华新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释放产业发展活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区域发展极。日前,龙华新区隆重发布《关于加快转型升级 建设产业强区的实施意见》(以下称《实施意见》)及四项配套政策(简称产业转型“1+4”文件),助推产业快速转型升级,为深圳转型发展、创造深圳质量先行探路。
十大抓手引领产业转型
作为深圳市产业大区,龙华新区辖区内聚集着各类工业企业7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0多家。2011年,龙华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与出口总额两项指标均列全市十区之首。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龙华新区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电子信息业为支柱、外向型经济特征显著的发展格局,并成为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服装产业集聚基地,拥有富士康、富士施乐等一大批品牌企业。同时,以长安标致雪铁龙汽车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汽车工业、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加快了在龙华新区的战略布局,文化创意、互联网、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勃勃生机,服装、制鞋、家具等优势传统产业集聚化发展,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尽管龙华在产业规模和产业体系上具备较好的基础,但也存在着产业结构上不尽合理、传统制造业占比过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电子信息产业一业独大的问题”,对于新区产业格局的软肋与“硬伤”,龙华新区管委会主任王立新并不讳言。
基于此,《实施意见》提出通过十个抓手来力促产业转型升级,即以规划统领产业发展、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总部经济发展、积极引进高端重大项目、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竞争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社区经济转型发展、加快转移淘汰低端落后产能等十个方面,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先导、优势传统产业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根据目前的产业状况和新区特点,龙华新区已制定出了详细的综合规划,正式报市有关部门审批。综合规划紧紧围绕‘两区一城’的战略定位,将新区的城区职能定位为‘珠三角重要枢纽区、高端产业集聚区、生态人文休闲区、体制机制创新区’。新区的产业政策是服务于这一目标的,目的是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王立新表示。
聚合总部元素,孕育产业高端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
龙华新区“1+4”产业新政系列文件中,加快发展总部经济被作为配套政策之首强势推出。《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充分依托区位优势和北站交通枢纽地位,规划建设2-3个配套完善的总部集聚区,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全球总部、地区总部、中国总部、功能总部,支持生产基地在新区的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将企业总部迁入新区。鼓励新区骨干制造业企业发展总部经济,将销售、研发、采购等高端环节留在新区,转移低端生产环节。”
“通过引入总部经济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一种战略选择”,龙华新区管委会主任王立新说,龙华将通过坚持内源外源并重、引进培育并举,并从资金支持、用房用地、人才、周边环境配套、服务等五大方面进行扶持,力争到2015年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大型总部经济企业集团2个以上,初步建成具有影响力的总部经济集聚区。
这种战略选择背后是龙华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龙华新区地处深圳市中北部,东临龙岗,西接宝安、南山、光明,南连福田,北至东莞。距离福田中心区约15分钟车程、距离宝安国际机场约30分钟车程,辖区深圳北站是华南地区当前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
从新区出发,搭乘广深港铁路20分钟可抵达香港九龙、35分钟抵达广州、4小时抵达武汉。同时,机荷、梅观、龙大等多条高速公路穿过辖区,使新区与香港、东莞、广州等珠三角主要城市中心形成便捷的“半小时生活圈”,对于总部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十分有利。
深圳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吴思康认为,龙华新区最大的机遇就是高铁,这将直接导致深圳中心北扩,龙华和福田构成大的中心区,而龙华新区规划中最突出的,就是以深圳北站为中心发展总部经济。
创新驱动,再造产业核心竞争力
今年7月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高屋建瓴地指出: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制度安排的作用重于技术演进自身。只有建立充满活力的新体制,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能真正做到自主创新,才能最终建成创新型国家。”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政府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作用应该是“牵牛鼻子,而不是抬牛腿”,真正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主体应是企业。
诞生不足一周岁的龙华新区,也在经历着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更迭。《实施意见》高调提出,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大对创新优势企业扶持,引导和支持各类创新主体,鼓励源头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建设,积极发展科技中介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针对创新企业从研发、中试到产业化全过程的支持体系。
新鲜出炉的“1+4产业政策体系”中,《关于加快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则堪称龙华新区发布的自主创新宣言书,该措施全文包括四大举措24条细则,字里行间处处可见“创新”,从突出创新载体建设,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吸引创新创业人才,构建创新人才高地及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促进技术成果产业化等四大方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引领新区产业转型升级。
据了解,龙华新区产业政策采取的是“1+N”的结构框架,也就是一个《实施意见》加多项产业政策,成熟一个出台一个。目前,第五个产业政策大浪服装基地扶持政策文件正在起草中,服装产业和观澜高新技术产业园、社区股份经济的相关政策文件正在起草过程中,将来“1+N”的产业政策将惠及辖区鼓励发展的每个行业每个企业。